顯示具有 影像解讀---地方紀錄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影像解讀---地方紀錄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08年4月2日

【4 months, 3 weeks & 2 days 4月3週又2天】羅馬尼亞的胚胎劊子手




為了這部片,特地以【地下孩童Children Underground】羅馬尼亞的孩童紀事作為前身,來做適當地延伸。









女大學生嘉碧塔因為懷孕需要墮胎,室友歐蒂莉亞幫她安排旅館,為了完成這項交易,而付出自己事先沒想過的肉體交易條件。


而從嘉碧塔走出室外、打開水龍頭等動作,也可以看出嘉碧塔是懷抱著焦慮與內匛看待整件事情的。中間矛盾地呈現墮胎人的人格,對自己母親是聲聲地關切,對外人又是不留情地要獲取自己覺得應得卻不道德的收穫。



歐蒂莉亞雖然表面上很平靜,卻可以從她的雙眼、背影、言行間可以看見她心中努力地替自己的犧牲平復複雜又哀傷的心情。到了歐蒂莉亞早已約好的男友家裡,男友關心的,不是從不遲到的歐蒂莉亞為什麼遲到了,而是有沒有帶花做為他母親的生日禮物,用餐間,還明顯地感受客人到對於女人和個人地位的貶抑,用餐後,男友逃避「如果我懷孕了,怎麼辦?」的話題,更是加深了歐蒂莉亞的失望。相襯於身邊人看起來自私的行徑,更顯得歐蒂莉亞付出的不值。

同樣這部片也是類似【地下孩童Children Undreground】的描述方式,完全沒有音樂。且挾帶大量的對話與靜默的片刻,手持式的長鏡頭不斷地跟隨著對象的身軀穩定地移動。【4 months, 3 weeks & 2 days】色調是很黯淡帶些灰濛濛的鬱悶,尤其到了後半段,歐蒂莉亞半夜棄嬰徒步行走於各種人聲、動物鳴叫聲、歐蒂莉亞的喘息聲之間,那樣的氣氛透露著一種無法擺脫的窒息感,總是在期待是否會發生什麼事情。


【4 months, 3 weeks & 2 days】展現出女性的控訴,以及對於當時社會政策的不滿。
根據羅馬尼亞的歷史墮胎數據在1990年時,墮胎率直線上漲到75.9%,成為歐洲最高墮胎率的國家,即使數字已經在下降,人口數量依舊是羅馬尼亞一個嚴重的問題。【4 months, 3 weeks & 2 days】背景設定於1987年,爆發革命的前兩年,1980年代時,主要食物是限量供應的,除非是以高額獲取的黑市交易,不時地還必須承受沒水、沒電、沒暖氣的日子(羅馬尼亞平均氣溫1月為1至7℃,7月為16至23℃)。除此之外,在醫療照顧方面,呈現明顯的城鄉差距和社會地位意識的偏差,例如,提供醫療員工金錢、食物、香煙等的需求是很正常的,受到的待遇也會因此不同。直到現在,羅馬尼亞的醫療水準仍不及其他歐洲國家的水準,有部份是認為醫療設備的缺乏,也有部份是認為醫療系統的腐敗。

對於「墮胎」的合法與否和時效性,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意見,尤其在西方社會牽扯到宗教因素,更是引起諸多的爭議。生育率、墮胎率等代表的數字是會說話的,從「為什麼要墮胎?」、「為什麼不避孕?」、「為什麼避孕了,還是懷孕?」、「人口成長太多太少會如何?」等問題,都潛藏著一個國家的經濟、政策、知識貧乏、犯罪率有很多的關係。

無論如何,墮胎的禁止並非根本的解決之道,因為「墮胎」底下牽扯著太多的考量,可能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無奈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墮胎的人未必不是在審慎的考量下所決定的。為了墮胎,女性在手術期間是可能會有生命或是手術後的危險,甚至連帶著墮胎後症候群的(預估將近有70%的墮胎婦女於墮胎之後,陷入心理上與精神上承受高度壓力的高危險群狀態之中。),但是墮胎總是伴隨著譴責,尤其是針對女性,畢竟駝著球的永遠都是女性。

而在羅馬提亞這一連串的禁止墮胎制度底下,墮胎的行為不可避免地在暗地間進行著,反而因為沒有安全的保障,造成了多數女人生命的犧牲。

這是15年前導演從身邊的朋友所聽到的一個故事,某人親戚的男朋友在他們訂婚以後離開她,讓她決定了墮胎。從來沒想過會做成ㄧ部電影,直到後來發現那個時代背景的嬰兒潮現象。不過,他的本意只是陳述一個故事,剩下的,就交由人們自行解讀。

相關閱讀:

延伸閱讀:

read more...

【地下孩童Children Underground】羅馬尼亞的孩童紀事


在1966年時,羅馬尼亞最高領導人尼古拉·齊奧塞斯庫為了增加羅馬尼亞的人口,以提高勞工數量,禁止避孕、墮胎、性教育,且不鼓勵離婚。他甚至還說,任何不想擁有小孩的人,都是拋棄國家持續原則的背棄者。導致生育率幾乎呈現雙倍成長,上千個孤兒、殘障、被遺棄的孩童因而流落街頭,至今依舊可以發現他們處在一個很可怕的環境。

【Children Underground】這部紀錄片很寫實地呈現位於羅馬尼亞首都Bucharest(布加勒)地下道的孩童生活。孩童主要有五個,年齡介於8歲到16歲,他們在紙板上就寢,取得生活物資的方式,若不是付出勞力,便是乞討、偷竊,甚至多數人會經常性地吸取Aurolac,ㄧ種便宜的罐裝有毒顏料,藉以在這樣困難的處境來麻痺自己。






片中的女孩如果沒有告知性別,真的會誤以為是個男孩,這對Christina(其中一個孩童,16歲)來說,是ㄧ種保護色,避免受到別人的欺侮,有時候也可能是為了地盤,這樣的事情可能經常發生,她等於是那ㄧ群孩子的大姐大。 “The fist is what matters.(拳頭才是ㄧ切。)”







片中小孩離家出走的理由,因為家裡過於貧窮負擔不起,Ana(10歲)帶著她的弟弟Marian(8歲),也有自孤兒院出走的,因為受不了被挨打,衣服被撕碎等窘境,甚至有的還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父母。







其中有一個孩子叫Mihai(12歲),看起來一臉聰明樣的稚嫩臉蛋,說起話來簡直就是個小大人,喜歡自然科學與讀詩,想要接受教育,在談到自己家裡的時候,神情有種無法掩飾的憂傷。當Ana指責Mihai帶她帶錯路時,Mihai在手上畫出一道道血痕,即使是路人的阻止也無法平復他的心情。




【Children Underground】分兩次拍攝,第二次是一年後,Ana回家了,Marian被收容至私人的家扶中心,Mihai原本不偷竊的,後來一段時間曾經因為另外一群少年的威脅去行竊,還差點被那些人打到陷入昏迷,因而送到家扶中心,才有接受教育的機會。Christina和Macarena(原本14歲)還是以街頭與破舊建築為家。

拍攝【Children Underground】的人是美國人,對於拍攝這樣的舉動,那些孩童與社工人員希望這些事情透過鏡頭呈現給世界,但引發路人或一些當地人的不滿, “Fix the problems in your own country, don't you have problems in your own country, why do you have to come here?(去收拾你們自己國家的問題!難道你們國家沒有問題嗎?為什麼要來這裡?)”

「電影」最高明的是,以「娛樂」的形式,讓觀眾不知不覺的獲得與接受訊息。關於羅馬尼亞,我們可以說是幾近一無所知。印象只停留在過去歷史或地理課本上很粗淺的介紹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問題是必然的,看到他國的問題,也許我們可以想想我們能做些什麼,有能力的,就出手援助,甚至也可以藉著問題來檢討自身的問題,同理,換到個人也是一樣的,「樂生」也是如此。

羅馬尼亞現在仍舊算是個落後的國家,政府的政策一旦錯誤,便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彌補。最近還有一則新聞報導關於羅馬尼亞嚴重的勞工外移情形,詳情請見此【父母向錢衝 東歐孩童盼不到親情】

整部片幾乎沒有音樂,但,孩童的哭喊、被踢打、訴說著夢想的純真眼神、對未來以不抱期待的無奈、敘述自己過去的遭遇、惡劣的生活環境等畫面已足以讓人在心中漾起一陣陣波瀾。這是比憐憫還多一些的悲傷、沉重與震撼。

【Children Underground】在台灣並沒有什麼相關的討論,卻是一個反映社會現實的好片,非常感謝不飛的推薦。


延伸閱讀:

read more...

【紀錄樂生】我們的關懷能做些什麼?

樂生院這個話題已經被炒得火熱,相信一定很多人聽過。可是,要不是因為有認識的人關注這件事,我想我也不會真的去刻意了解這件事情。

樂生院裡住著一群痲瘋病人。很小的時候,因為一本小說(好像是福爾摩斯的樣子),其中提到了痲瘋病人,每個人都避之唯恐不及,到底會不會傳染我不知道,只是有個印象就是痲瘋病人看起來很恐怖,而且感覺是個很古早的疾病。

看到了這部紀錄片,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畫面與對白,我才知道,原來,台灣真的有這樣的人。。


你是否可以想像自己的四肢或是顏面因為神經受損而扭曲變形,甚至必須慘遭截肢的命運?

「怪我的落土時,碰到壞八字;人家是好命子,我住在樂生院。」簡單的歌謠,卻唱出了一種無奈。

在過去的年代,痲瘋病人是必須要集中禁閉的。
「我們同一部車來的那個,我跟他講:『南部風聲說,來了,會給你毒死。』我會怕,『朋友,你若想走,要帶我ㄧ起走喔!』」一個已經部份截肢的痲瘋病人說道。

「我20歲來的,剛來時很傷心,到晚上都會傷心的流眼淚,從來沒有離開過家,在家裡的時候,突然給我們載到這裡來,很傷心,會想,想故鄉。」

許多人在一開始到樂生院時,都感到很絕望,而我們,20歲的時候又在做什麼?

「我來的時候還很多人,到處有人上吊,神經痛痛到受不了,整個晚上都睡不著,又不是一天兩天,有時後一個禮拜都不能睡,你受得了嗎?」

「我的辛苦,外面的人看不到,我自己才知道,我本人才知道,辛酸,講起來心很酸啊!很痛苦……,真的,我真的會怕,到時候老了怎麼辦?像我這兩天生病,醫生都不來看病,院長也不太理我們……」

這部紀錄片中的很多人都是很年輕的時候就去到那裡,大部分都是終其一生過著孤單的生活。即使是四肢上的殘缺,他們很多生活上的瑣事,多半還是自己來。究竟,他們是抱著什麼信念在過日子呢?

因為捷運計畫,而面臨拆遷的樂生院,喚起了很多次的抗爭運動。
總是在新聞上目睹很多抗議遊行的我們,本來早該視覺麻痺了,可是不明白是什麼原因,也許是鏡頭取得如此靠近,警察與群眾之間的拉扯,他們的呼喊是如此讓人感傷,尤其上那些民眾被抓進警車的時候……。

如果,今天這些麻瘋病人或是上街遊行被抓的人是你的親屬之ㄧ,又會是什麼樣的切身感受?

因為來不及搬遷,很多東西都被埋掉的一個老痲瘋病人說:「這世界上很多東西可以用錢買到,有一樣東西你看起來不值錢,那是一種紀念品,你知道嗎?」

這部紀錄片收錄了兩個短篇的作品,【樂生活】與【樂生劫運】,【樂生活】還獲得許多大獎,不過,不管是哪一篇,都是那麼地觸動人心。

在政府與民間的角力過程中,民間為了達到政策修改的目的,越演越烈的社會運動,讓政府難免變得難堪,但是在層層權力的運作底下,又有多少聲音被埋沒呢?

這個世界上有許多需要被關懷的角落,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?


部分圖片截自影片

read more...

隨機文章

Powered by Stuff-a-Blog

標籤雲 Tag Cloud

Powered By Blogger
Clicky Web Analytics